天險自成的寶山石頭城

by - 10月 14, 2019

  
重遊 一解相思苦
雲南麗江古城,早已是名聞中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世界文化遺產。在她的北方,有二處人間仙境,一處是近年來養在深閨人已識的女兒國「瀘沽湖」,另一處則真可謂是藏在雲深不知處的「寶山石頭城」。
它沒有麗江古城那小橋流水的浪漫與細緻;但是卻擁有滄桑古樸的恬淡與粗獷。遠在二○○五年夏季,我就曾拜訪過一次,但因實在是思念太深,為了再一睹「老者獨坐家門前,孩童嘻鬧逐笑顏」那人間淨土的丰采,決定今年盛夏二度造訪,舊地重遊來一解相思之苦。
從麗江朝北出發,路況沒變,還是舊時模樣,車子行走在崎嶇不平的彈石山面路上,我想再好的避震系統,對這種路面也是招架不住吧?車都受不了,更甭提人啦!震到全身骨頭都散架子了。

路顛 美景撫疲憊
值得慶幸地是一路上蒼天對我們不薄,美景不斷地在眼前變換,轉過一座山頭就是一個驚喜。原始茂密的樹林,隨著微風跳著花式華爾滋;偶爾從雲海中露出翠綠的山頭,為我們舒緩了一身的疲憊。
忍受超過四個多小時的顛簸,突地眼前展開一片又一片的梯田,小巧迷人的房舍點綴於其中。大夥兒正被這寧靜迷人的景致所蠱惑,車子也隨之停了下來,師傅指著不遠處的一座山頭大喊:「到了,下車吧!」順著他手指方向瞧去,一片耀眼的金黃正巧灑在它身上,那座我們不辭千里而來的寶山石頭城。

  
地險 歷史留刻痕
與外界的連結,僅靠著唯一的一條陡峭的石路。想更深入地研究它?必須扛著行囊,跟隨著先民的足跡,一步步地走進這片桃花源。站在入山路口,我凝視著再也熟悉不過的八○○多年滄桑,可遠溯到忽必烈時代的古城,它還是如此古樸雄偉,依舊充滿了生命的張力。
寶山石頭城不是用石頭壘砌的城堡,而是一座自然生成的岩石城,它是建築在一塊巨石之上的村寨。老天爺運用了鬼斧神工造就了這塊大石頭,而納西民族先人運用智慧使之成為一大奇蹟。遠望古老的石頭城,猶如一朵俊秀的靈芝,屹立在蔥翠的千山萬壑中,石城四周則是綠波蕩漾重疊連綿的層層梯田。

定格 人間的歲月
仔細瞧,整座石頭城在長約六○○公尺、寬約二○○公尺的岩石上屹立著。城的兩側是連身手矯健的猴子,都無法攀爬的懸崖峭壁。
石頭城出入口僅僅只有二個,一是對外界進出的前山門,另一條是下山耕作的後山門,也就是說,整座城都是被石牆石壁所圍繞,大有「一夫當關,萬夫難入」之勢。這裡沒有高聳的城牆,只有在四周砌了一圈約一公尺高的石牆,做為一個象徵性質的保護罷了。
寶山石頭城位於玉龍雪山東北面海拔二三二六公尺的金沙江峽谷之中,距麗江縣城約一一○多公里。東臨澎湃洶湧的金沙江,西憑千層萬疊的犛牛嶺,南依陡峻險惡的岩可渡,北守巧奪天工的太子關,環城四周的則是生機盎然連綿不絕的梯田。

  
遷徙 閉鎖古城中
大約在隋末唐初,曾有一支摩梭人(納西族支族)從甯蒗永寧遷徙到這裡。那時,寶山州是一塊未經雕琢的樸玉,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元史‧地理志》載寶山州情況說:「其先自樓頭(寧蒗縣永甯)徙居此二十餘世。」
根據史書記載,寶山石頭城建於元朝到元年間(西元一二七七~~一二九四年),當時為麗江路宣撫司所轄的七州之一「寶山州治所」,納西語稱為「拉伯魯盤塢」,意為「寶山白石寨」。而著名的納西東巴象形文字中的兩部珍貴經書《養馬賣馬》、《買賣壽歲》,也正是產生在寶山石頭城。
這是納西族的祖先們揮著汗水、順著山勢,費盡千辛萬苦的成果。經過了風雨的見證、日月的相伴,依然如昔地陪伴著這片好山好水。客棧老闆告訴我們,現在仍有一○八戶人家住在封閉的古城中,新城的山坡上也有一一六戶,共約九○○人傳承他們祖先的遺志,在此與天地對話、和山水共眠地生活著。

偷渡 元軍跨革囊
西元一二五三年,北方的蒙古計畫先吞併大理,再消滅南宋,最後統一天下。於是,元太子忽必烈率十萬大軍奉命南征大理國,經四川過大渡河南下,來到金沙江畔的「木古渡」和「寶山」,面臨著洶湧的金沙江水無法橫渡。
正在為難之間,當時的納西族首領麥良衡量局勢,選擇了歸附蒙古軍,親赴石頭城金沙江邊的刺伯渡口,打開寨門,援引蒙古軍用革囊做筏子渡江。

皮囊 橫渡金沙江
忽必烈大軍因此得以順利過江,從寶山渡過來的元軍就駐紮在石頭城。最後滅了大理國,雲南歸於元朝統治。這一帶的納西族,至今仍用古老的羊皮革囊,橫渡波濤洶湧的金沙江。昆明大觀樓長聯中的「元跨革囊」,其典故就出於此。
當年忽必烈率領蒙古軍隊進入寶山,經過石頭城北面一座陡峭的岩峰,納西族首領麥良為紀念元太子忽必烈經過此岩峰,取名為「刺伯太子關」,此關雄奇險要,據傳說此岩峰是玉龍雪山的尾巴。
註:革囊即羊皮囊(也有用牛皮做的)。將充滿空氣的羊皮口袋綁縛在身上,做為漂浮器材渡江,類似現今的救生衣、浮板之類的。當然也可把幾個皮囊連綴在一塊兒,用繩索綁在縱橫交錯的木棍或竹子做成筏子。

  
充滿傳說和故事
這塊世間瑰寶,一般人都說像極了靈芝。其實民間另有一種說法,傳言整個石頭城是一個的大龍頭變化而成的,這又是哪一段典故?想當然爾,自然也附加了一些民間的神話傳說……

傳說 含冤的龍頭
古早就流傳這座石頭城是一塊風水寶地,人才輩出,土地肥沃。有位名叫木天王的地主,擔心有人會來奪取這處聖地,搶走他的地盤,於是派人二十四小時不斷地監控著。某夜,一顆流星掉落到金沙江對岸的阿主山上,地主木天王掐指一算,不得了了,那裡會誕生出一位聖人,將來會危及他的江山。趕忙扛起寶刀,帶領著大隊兵馬爬到寶山上坐鎮。
果不其然,不久之後,烏雲蔽日、飛沙走石,一條金閃閃的巨龍,從雲端飛向阿主山,降落到江邊喝水。木天王乘其不備,大刀一揮,把龍頭砍下,可憐的牠含恨而死。原來這條巨龍是阿主山聖人的前身,死後龍頭化身為石頭城,身子變為阿刷山了。

  
因愛 多背一公斤
二度造訪前,就已在台灣告知所有的夥伴們,希望能支持「多背一公斤」的活動。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童,因環境貧困物資缺乏,讀書求學對他們而言,真的是「大不易」。
所以希望能為這些孩子們盡一些綿薄之力,自己少帶二、三件衣物,多出來的重量和空間,放一些孩子們可使用的,如:課外讀物、舊衣服、文具……大夥兒熱烈響應這個活動,各自蒐集了家中可以給小學生們的東西,幾乎每人都一大袋,讓我感動不已。
到石頭城當天的傍晚,飽餐一頓後,已迫不及待地扛著大包小包當起了耶誕老婆婆,大夥兒到山寨中最高學府「寶山完小」送禮物。

教師 克難中教學
十分幸運地,一進校門就遇到年輕的女校長,立即把遠從台灣千里迢迢地馱到這兒給小娃娃們的東西,獻寶似地給了校長,他笑著收下並感謝大夥兒的熱情。
沒想到他們居然還有夜自習。小朋友各自在教室溫習一天所學,老師們則是輪番去看看學生有無學習上的問題。向美麗的校長打聽,現在都已是七月中旬了,為何還在上課?原來他們還沒放暑假,也還沒期末考,比起來,台灣的小朋友可真幸福多了。
最特別的是一面「黑板牆」,不知那位有趣又有創意的老師,利用學校圍牆,做成一面長得不能再長的黑板,上面有:榮譽榜、成績表、功課表、秩序衛生競賽表、作文…可說是校園中最有特色的一景啦!

  
人和 簡單過日子
這會兒重返石頭城,雖說事隔整整五年,但自山路的入口一路走來,石城的居民熱情依舊。和五年前比,幾乎沒啥變化,連小雜貨舖都還是之前那幾家老店。
待在這兒的日子,我們選擇住在新城區,由於人多,分別住進僅有的二家客棧│「和家客棧」和「石城客棧」。我想都不想地就選擇五年前曾經下榻過的「和家客棧」,還故意住進五年前的同一間房呢。
第二天頂著狠毒的日頭,背著心愛的相機,踩著古老的石階,隨著山勢起伏爬上爬下,穿老街過古巷,在城內到處亂竄。只要看到那家門戶大開,厚著臉皮大剌剌地直接闖入,笑著大聲與主人打招呼

笑臉 獲邀屋中坐
基本上,當地土家的主人見到這種笑的賊賊的不速之客,是不會用掃帚趕人的!反而主動邀至家中參觀,不怕你來就怕你不來。
五年前特意拜訪一位住在古城中後山門的民居木義昌,他家中一切生活的必需品,都是利用天生岩石稍加修葺而成的,鑿石為屋、床、桌、凳、缸、灶、磨……這些巧奪天工的精湛手藝,只怕魯班爺爺也歎為觀止。
木家是百餘戶人家真實寫照的縮影,他們靠山吃山,依附著大自然賜予的安安分分過日子。我沉默無語……觸摸那已磨得滑溜如絲綢般仍保存完好的石床,也不知睡了多少代人,還要繼續陪伴下去,歲月不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

  
梯田 生生永不息
石頭城的人們還保持著非常傳統的生活方式,也可說是古代納西族的人們,從游牧生活轉型成為農耕生活的活生生地歷史寫照。
納西族的勤奮在石城周圍表現一覽無遺,他們不畏艱險,運用當地現成的石頭,修築石級梯田,從金沙江峽谷深處層層修築,一直達石頭城的四周,將所有能開墾的山坡地全都闢為梯田。有了這些錯落有致的梯田,才使得這一片貧瘠的土地變成了綠油油的糧倉,也為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增添了一頁色彩。

灌溉 展現大智慧
特別值得一提的,這兒的梯田還有獨創的一套自流灌溉系統。一般的梯田灌溉模式,是從最上層的梯田開始灌溉,水滿自動流入下一層,這樣循序漸進地澆灌所有的梯田。
但石頭城的灌溉方式與眾不同,每塊梯田的下面都修有暗渠,形成一條由暗渠和水口形成的澆灌網路,堵住暗渠水口,水便會流灌整塊田地,滿水後打開暗渠水口,再堵上灌田水口,水由暗渠流下,便可澆灌下一層的梯田,不會產生土壤養分流失的奪肥現象。這種灌溉梯田的獨特發明,充分顯示出古時納西族的聰明才智。

  
滾滾金沙江 濯足萬里流
站在石頭城的後山門放眼望去,山坡是層層的綠意盎然,谷底是滾滾的金沙江水。想走後門下山崗?沒那麼簡單,羊腸小徑都藏匿在草叢中,後門下山之路,都是石城居民一步一腳印踩踏出來的。
像我這種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都市佬兒,上回一看到這令人雙腿打哆嗦的恐怖路徑,連考慮都不用考慮直接打退堂鼓,根本沒走到谷底勇氣。可這次不能再留下遺憾啦,決定走到金沙江畔濯足。

捧起 江水盡金沙
背著一大包照相器材,邁開顫抖不已的雙腿,連滑帶滾地抵達江邊。哇~~展開在眼前的是一片美麗的沙灘。掬起一捧江水,滿心歡喜地以為可以撈到「金沙子」,呵呵,是一手的黃金色沙子啦!
迫不及待地除去鞋襪,將雙足浸泡在透心涼的江水中,痴痴望著江面,遙想當年忽必烈他們大軍橫渡江面的場景,那是何等地壯觀?聽說這一帶納西族的居民們,至今仍沿用古老的方式,吹鼓了羊皮革囊,橫渡這波濤洶湧的金沙江呢!但睜大了雙眼,等了半晌,也沒見到一艘革囊筏子,心中難免有些失望哩。

  
攀登 城頂望故鄉
順著經過幾百年歲月洗禮,而踏出凹痕的老石階,九彎八拐地攀爬到石頭城的最高處,沒想到城頂是如此遼闊。此處是石頭城的制高點,是守護古城的絕佳位置。敵樓的四周是一圈不清楚年代的土夯牆,牆上的槍孔透露出一段不為人知的戰事。
遠處,有另一座瞭望台,連接兩處是險得不能再險的獨木橋,陪我們一起玩的當地小娃娃膽子不小,在獨木橋上奔來跑去地,著實讓人為他們捏把冷汗。

純樸 現代桃花源
站在那依舊吹著颯颯古風的城頂,環視四周峽谷、山巒,江水、生生不息的梯田和勤勞純樸的居民,再回首看經歷數百年風霜的石牆外圍,長滿了一身刺的仙人掌,它們忠心耿耿地守衛這片家園,從遠古到現在,還會不斷地守候下去……
我們在只有風聲、雨聲、公雞聲的古城中,度過了兩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日子。心中不禁地有感而發:「生活原來可以這麼簡單」?沒錯!在這裡,不聞車馬喧;在這裡,寒盡不知年。這種夜不閉戶、雞犬相聞,不就是我們所一直嚮往的桃花源嗎?


你可能也喜歡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