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峰岩洞–探訪穴居人
山中傳奇 找洞尋仙去
二○一○年初春,趁著農曆春節的假期,與幾位好友飛往雲南昆明,包了一輛七人座車,請了導遊小徐,一行人馬不停蹄南下找洞尋仙去。
「峰岩洞」藏在雲南文山州廣南縣的南屏鎮安王村內,頭一晚先抵達離目的地很近的硯山,找了間旅館安營紮寨,休養生息。為了爭取能早些時候找到神秘的「峰岩洞」,第二天七早八早就起床。
風味早餐 儲備好體力
享用了一頓豐盛的風味早餐,內容計有:雲南最出名的米線、酒釀小湯圓、豆漿,以及一堆剛炸好的又香又酥的「油炸鬼」,為美好的一天拉開序曲。
填飽胃,二話不說,立馬上車直奔目的地。我們的車子往東南方開了約一百二十多公里的路,過了「馬街」(正式名稱為「南屏鎮」,當地人管叫此地為「馬街」,路標亦然),最後到了「安王村」,也就是現代穴居人的所在地。
粗勇卡車 陪同開眼界
問村中人峰岩洞何在?村中人指了指山邊,要我們順著通往山上的羊腸小道,「只要」爬二十公里 的山路就到啦!
師傅雙手一攤言道,我們的車子無法爬這陡坡,這便如何是好?要靠兩條腿?全體投反對票!只得抓著小徐在村中亂竄,希望能找到一輛能爬山路的車子。
老天垂憐,真的讓我們找到一輛古早造型的農用卡車,外表漆成美麗的天空藍,看來十分粗勇,卡車主人更答應開車陪我們一起去開眼界。
唯一客座 禮讓楊大姐
談妥了費用,大家興高采烈地上車,才驚覺只有二個正常的「坐」位。也就是說,除了駕駛座已註定是卡車主人的地盤,另一個空位為副駕駛座。
同行的男士們體貼女同胞,全體棄權;我雖貴為女性,但頭好壯壯,也主動退出候選人資格;桃花妹學孔融,把唯一的寶座拱手奉上,讓給楊姐姐坐;於是,沒座位的全爬上了「載貨專區」。
一路驚險 翻滾吧遊客
原本大家還很愉快地坐在「載貨專區」的鐵皮車斗上,拿著相機亂亂拍,以為可以來個浪漫卡車之旅。怎知這條盤山路,不是開玩笑的,卡車往前飛奔時,每個人在「載貨專區」被迫彈來滾去。很可能一個不留神,飛離卡車跌回安王村,成為人肉漢堡。
這種毫無情趣可言的「車震」,讓人坐立難安。逼至崩潰邊緣,在還沒亮出貼肉帶的萬用刀「制裁」駕駛前,忍不住大喊「停車」!這時已是灰塵滿面鬢如霜的我,只顧著先把心愛的相機塞回背包,交給坐大位的楊姐姐照料。大夥兒收拾妥混亂的局面,才同意繼續上路。
看似荒涼 眾裡尋岩洞
車子終於停了下來,卡車主人對我們發話:「峰岩洞就在路邊。」大家鬆了一口氣,終於不必再受這顛簸之苦。此時,桃花妹拍著胸口道:「好家在,還好有皮肉包覆著骨頭,否則怕沿途散落一地啦。」惹得大家笑不停。
跳下卡車,努力搜尋傳聞中的神話。只見左旁一塊平地,有個廢棄籃球架,和幾棟似乎無人居住的平房,洞口前方有幾座大石墓(充分見證過去村民生於斯、死於斯),還有一座供民生用水的石砌蓄水池,四周綠樹環繞掩映。
岩洞人家 往來如親人
這些人工產物後方,隱約窺見一個洞口,頂部垂綴著不少鐘乳石,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是中國西南方常見的山洞結構。難不成這就是眾裡尋它千百度的「峰岩洞」?
據說,峰岩洞是因村子建在岩洞中,加上洞內曾棲息許多野蜂,形成各式蜂巢和蜂窩似的鐘乳石,因此又名「蜂岩洞」。至於穴內岩洞人家,共同生活在方圓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溶洞裡,幾乎沒有隱私,人們和睦相處,就像一個大家庭。
洞中之謎 一闖探究竟
興奮地衝向前,抵達洞口前方,才驚覺居然有大小兩個山洞(左小右大)。沒料到峰岩洞鬧雙包,「史料」沒記載耶!同伴們湊一塊兒研究,決定選大洞來闖一闖。
站立在洞前,只見它如同闊嘴怪獸,似乎想將我們一口吞噬的模樣,還怪嚇人的。往內俯看,一眼就能見到洞底,光線充足,沒有一般山洞幽暗之感,怪不得裡頭能住人。
今已廢村 荒草已漫漫
如今已廢村的峰岩村,建在坐東向西的石灰岩洞中,開闊的洞口形成倒八字形,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每天只有幾小時能接收到陽光照射。雖然如此,洞內光線並不差,就算走到洞底,事先準備的手電筒還是沒派上用場。
雖然廢村不過七、八年時間,但如今入村的山徑已是一片荒煙蔓草,行走其間必須撥開雜草,還要避免一種枝葉帶鉤會刺人的討厭野草。
第一奇村 景象真新奇
洞內前方左右各有一支擎天的鐘乳石大柱,如同門神般的頂天立地守護著洞中人。另有許許多多鐘乳石峰拔地而起,與洞頂倒懸著的相呼應;更奇特的是,有一整片的鐘乳石懸掛在洞頂,像座巨型屏風;僅洞內的鐘乳石就讓人嘆為觀止啦!
雖說來訪前就得知洞中有屋舍,怎知踏進仙洞映入眼簾的,居然是新式水泥建築,著實令我們大吃一驚的。不過,這些現代版的房屋離洞口較近,可能是搬運建材較為便利吧!
洞中老屋 簡易又克難
往裡走,就能看到一些老舊的房舍,本以為早就破敗不堪,沒想到保存得依舊十分完好。這些傳統的屋子,有用竹篾搭成和夯土夯成的兩種。
用竹篾搭建的,應是最初的房型。這種屋子也稱為ㄚㄚ房,人們隨意在地面挖個洞,插上一根柱子,再把竹子剖成片狀,圈起便成屋。可想而知早期入洞的人們是多麼的簡易和克難;至於夯土房,則算是ㄚㄚ房的進步版。
穿街走巷 人去樓已空
舊的房舍有個基本的共同特色,即「沒有片瓦來遮頂」,因為根本用不著。別忘了他們是住在洞中,「屋頂」早就是現成的啦!少數有加頂的人家,多數是用細竹鋪成,擋一些落塵之類的,象徵意義大過實用價值。就連新蓋的水泥房,也還是用細竹來權充屋頂,既通風又環保哩。
順著一條條的人工石板路,穿街走巷。洞中屋舍順著地勢的高低,錯落有致的分布其中。眼望四周人去樓空的模樣,頓時讓人覺得時空交錯,時間似乎凝結在這片無人區中,被定了格。
無頂之屋 處處皆環保
貼近各家各戶細瞧,沒發現有啥特別之處,幾乎與我們一般模樣兒(除了沒屋頂)。讓人比較不自在的是,有些人家的屋內角落或房頂躺了幾口棺木。洞內也找不著「人」請教,不知這是否是他們的習俗?
走著走著在一戶人家中發現個寶貝,只見沒屋頂的梁上,架了一個巨形漏斗,骨架是竹片,內鋪一層防水油布,不知是否是用來盛接「水」的?但是哪兒來水呀?
珍惜水源 善用岩漿水
一點兒沒錯!由於洞內缺水,人們只能在洞外修築水池盛接雨水。還必須趁著雨季,上山砍些竹子扛回洞中,劈成漏斗狀,上罩一塊塑膠布,一點一滴地,承接蒐集洞頂鐘乳石滴下的岩漿水,供全洞的人和動物們飲用,他們稱此方法為「種水」。
也正因為水取得不易,讓洞中人格外珍惜。一盆水,洗了菜又洗米,再拿來洗臉和腳,最後還給家畜飲用。想洗澡?沒門兒!
我想,他們應是珍惜水資源的最佳代言人啦!
洞底探險 另類風光
感覺上,山洞內部比想像中的更寬更深,大夥兒僅是「逛大街」就吃不消了,遑論鑽到洞底探險。詢問大家意見,每個人的腦袋搖得像波浪鼓似的,異口同聲道:「要我下去?謝謝不連絡!你自個兒下去吧!我的心與你同在,加油!」
小徐見我打算孤伶伶的一個人勇闖洞底,怕發生意外,也覺得我怪可憐的,願捨身相陪。二人連跑帶跳的鑽到最底層,哇!也許是洞口夠大,採光還真不差哩!手電筒全派不上用場。站在洞底深處回頭仰望,只見一片蔚藍的穹蒼,好美。
設備雖簡 樣樣都不缺
兩人驚喜地找到一個儲水槽,看得出來是用一整塊大石頭鑿出來的。想到這些先民們歷經千萬苦難,好不容易找到一處隱密的安全住處。再運用他們的智慧,就地取材,胼手胝足,一斧一斧地劈砍,鑿出石槽儲水、石灶做飯、石臼搗食物……不得不敬佩古人的耐力。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還貼心為家畜設計專屬的窩:豬圈、雞舍、馬槽,一個也不少,給他按個「讚」!
百年大計 當地很重視
巧遇一個尚稱完整的木頭門框,上面還能明顯地看出,用毛筆寫就「歡度新年」四字的橫批,上下聯就較為模糊而無法辨識清了。上聯似乎寫著「××人…」,下聯前三字依稀看出「舊歲過…」,頗有學問的樣子。早已耳聞,洞內十分重視教育,當年村裡還出了多名大學生,可見傳聞不假。
最沒水準的是一群有破壞狂的遊客到處留字,只見一塊鐘乳石上,刻有「×××到此一遊」,真不知這些人心態是啥?字醜還愛現,真的很沒品。
打消念頭 放棄探小洞
爬出大洞後,大家正在研究是否再鑽入小洞一探,當地人見狀,力勸我們打消念頭。其中一位大叔說,大洞安全無虞,可以放大膽進出。但是,小洞又深又黑,加上藏有許多小長蟲(長蟲=蛇),實在危險。想想也對,不知這些長蟲有毒否,何苦冒這個險,萬一被咬上一口,這附近哪兒去找血清呀。
乾脆坐在洞外與村人閒話家常,聽他們提及,當年有著成千上萬隻岩燕、蝙蝠與洞中人共生。外面花花世界應有的小強和鼠輩,也在洞中橫行;甚至曾有許多野蜂在洞中築巢定居。但隨著人們的遷出,這些生物也隨之轉移棲息地。
再度遷徙 村人離洞居
眼見洞口正對面的坡地上,有著一片嶄新的屋舍。請教村中人,才得知西元一九九九年對峰岩洞的村民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年分。地方政府從那年起,就有計畫、半強制的要求洞中居民一一遷出,搬至對街的山坡上。我們眼前所見到村落,就是特地為他們蓋的。
因此,在二○○一年的「珍尼斯世界紀錄」中,就添加了一筆有關峰岩洞的事蹟,指出峰岩洞為當今世上現存規模最大、居住時間最長、惟一居洞穴內的村落。
難捨故居 老人家唏噓
村中的李大爺說,他出生於一九二九年,如今已是八十多歲高齡,住在洞中多年,他實在很難捨棄這個從小長大的峰岩洞,所以拖延至二○○四年才搬離洞居,算是最後一批遷出來的居民。當年共有五十四戶約二八○口人,同時搬離故居。看著李大爺娓娓地說出心中的不捨,真不知如何勸慰。
雖說,雲南省政府有規畫,要將峰岩洞的原貌的保留下來,使整個山洞成為一座「民俗博物館」,形成一個的穴居文化遺跡,除了可供專家考察研究,還能吸引遊客前來觀光。但是,所有的計畫仍停留在計畫,至今還沒下文……
為避戰亂 潛而為穴居
原以為他們是當地的少數民族,沒想到居然是漢人。這裡明明屬於彝、苗兩族的地盤,如何會有一群漢人入住?而且直到二十世紀末期的九○年代,還過著穴居人的生活,這更讓峰岩洞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據說,這些漢人約在明末清初年間搬遷至此,其中的原由有二種版本:一是躲避戰亂,二是逃離不堪負荷的苛稅雜役。不管哪種傳說,都是被迫離鄉背井的苦命人。
輾轉遷徙 共頂一片天
最早入住這個福地洞天的是李姓家族,他們自江西的寧江府的十字街大橋頭出發,不停地輾轉遷徙,途經四川、貴州等地,最後在峰岩洞中定居下來。
據稱,那時峰岩四周圍,古木參天能蔽日,老枝藤蔓掩洞口,不留心是很難被發現的。接著,又陸續接納同是逃命至此的周姓、何姓等窮苦人家。前前後後共遷入六家姓,分別為:李、周、徐、何、唐、任,大家共頂一片天。
形成村落 另類桃花源
漸漸地自然形成一個龐大的團體,設有正規的村民委員會,每戶人家還有當地政府統一發放的門牌號碼。最後,這裡規畫為南屏鎮下轄的一個自然村落。
當年洞中人們和睦相處,互助互敬又互重。農忙時節大伙兒分工合作,家家戶戶大門敞開,無需擔憂竊賊。真應了孔子最愛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雞犬相聞 情境令人羨
據說,早年來此的人還能參上一腳,與之同樂。和他們同坐在洞口的大樹下休憩,聞聽洞中那不絕於耳的雞啼犬吠、牛鳴馬嘶,以及孩子們的嘻笑打鬧聲。沒想到老子心中的小國寡民,雞犬相聞的日子,居然能在現實生活中應驗呢!
可惜沒能趕上他們出洞前,「共頂一片瓦,雞鳴全村應」那令人稱羨的生活,扼腕呀!
餓到頭昏 笨賊竟偷菜
告別熱情的村民下山崗,回程的下坡路更是驚險刺激,第二次可怕的「車震」體驗活動結束,回到山腳下的安王村,已是下午四時。和卡車主人話別後,趕緊找到我們的愛車,和久別重逢的師傅敘述一路上的苦難。
還沒吃午飯的我們,此時早已餓得兩眼發昏,前胸貼後背。而小徐八成是餓壞了,瞅見車停處有一個菜園子,裡頭種滿各色蔬菜,他左顧右盼眼見四下無人,一溜煙鑽了進去,偷了兩棵大白菜。
叨擾主人 民居嘗美味
師傅見狀大笑,叫小徐甭做賊,這菜園子的主人,中午請還請他吃了一頓飯。邊說邊領著我們走進屋內,與主人打招呼。體力透支的大夥兒,決定請主人費神,準備食物讓我們裹腹。
熱心腸的女主人取下一塊才醃好的臘肉,並拔了一大堆自家種的包穀(玉米)、蘿蔔、芋頭……連同小徐偷來的兩棵大白菜,一起熬煮。原汁原味兒的鄉間風味火鍋,吃的我們眉開眼笑,肚皮朝天。好客的男主人,取出自家釀的玉米酒,讓我們品嘗。還扛出水煙筒,讓我們這些都市鄉巴佬體驗,為這次的探險,畫下一道完美的休止符。
0 意見